5月21日下午3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开幕,标志着全国“两会”拉开了帷幕。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我校长吴德教授的4份提案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立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国际学院的建设工作。
建议乡村振兴战略立法
实现“三治”合一治理
“我国法律在乡村治理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立法侧重点单一、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村规民约缺乏法律效力。”吴德谈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实现,其基石在于法治乡村的实现。
吴德建议从加强乡村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方面的立法,推动设区的市开展结合当地实际的立法工作,规范村规民约的审查备案程序、提升运用实效3个方面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立法,实现乡村“三治”的实现。
他认为,要通过调查研究,围绕立法缺位的乡村生态、乡风、治理、生活方面开展立法,尽力促进各方面立法的均衡发展,推动乡村治理法制体系与“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理念契合。要推动设区的市开展结合当地实际的立法工作,牢牢把握“地方特色”的理念,将设区市的立法工作作为推进乡村善治、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途径,由村民会议制定和修改的村规民约在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后,应经县级人大层报给地级市人大进行效力确认,有效弥补国家法律层面有关乡村治理的空白。要规范村规民约的审查备案程序,提升运用实效,完成审查的村规民约可以成为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运用备案成功的村规民约进行调解或处理后诉诸法院的,法院不再进行村规民约内容的合法性审查。
建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
重点从资金、人员、体制强化
2018年全国机构改革基本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期以来‘五牛下田’、多头管理的问题,初步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保’的体制机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吴德谈到,由于项目资金与建设任务不匹配、地方财政资金紧张配套难、职能人员划转落实存在“中阻梗”、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影响,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吴德从“进一步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着力解决项目资金与建设任务不匹配的问题”“进一步理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人员划转落实存在‘中阻梗’的问题”“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立法,着力解决‘建、管、用’的问题”3个方面提出建议。
他建议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央财政预算,鼓励发行专项债券,加快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全面落实农田建设管理机构的职能划转、人员配置,加快推动《农田建设条例》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在农田建设和管理上的主体责任、支出责任,规范建设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和建后管护,明确高标准农田的征收条款,防止占优补劣,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有法可依。
建议成立国家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成渝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两地的农业本底相近,优势特色明显,是我国农业的战略大后方。
吴德调研走访发现,制约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依然明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严重不足,缺乏定位高、支撑功能强大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二是现有农业科技创新高端平台对全产业链的支撑不足,产业发展格局还较为传统。三是缺少统筹推动两地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吴德建议,从国家层面规划和建设国家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由国家相关部委指导,成渝两地省级部门牵头,涉农双一流高校作为成渝两地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核心供给主体,坚持整体布局、原始创新、要素保障、模式重构,从国家层面规划和建设“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针对中心的构建,他认为需要从特种动物与功能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高效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动物疫病防控理论和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入手,建设六大科技创新平台。
建议建立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国际学院
紧密依托雅安市大熊猫自然优势
大熊猫为中国特有物种,主要栖息地为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仅为1864只,(其中四川境内1387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75只。
众所周知,我省雅安市生态条件优越,生态保护条件齐全,大熊猫文化研究基础扎实境内大熊猫数量较多、栖息地面积大。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命名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具有熊猫文化的根基。雅安又为大熊猫国礼之乡,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熊猫作为国礼推动中外交往,先后有130余只大熊猫从雅安走出国门。
吴德认为,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生物物种,逐渐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成为越来越多经济文化往来的纽带。目前,有关大熊猫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成果显著,但有关大熊猫文化的挖掘和国际品牌打造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足,熊猫文化品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为此,他提出充分依托雅安大熊猫相关自然优势,建立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国际学院,意义深远而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