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暑假期间,学校党委围绕党建热点,坚持“聚焦思想引领、聚焦大学精神、聚焦社会热点、聚焦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引导广大党员灵活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方式,通过参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了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聚焦思想引领 汇聚筑梦的青春力量
“我们始终需要铭记‘我叫中国’,这种民族荣誉感,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从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瑰宝,融在骨血之中,鞭策着我们砥砺前行,共筑中国梦。”7月16日至22日,生命科学学院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展开了党校培训再锻炼、再引导、再教育的实践活动。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每天阅读时政新闻、观看红色主题影片,在分享学习收获的同时提升思想觉悟。
这个暑假,各级党组织聚焦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招生就业处“习语”团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线上学习活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法学院“一核三治”实践团队深入基层社区,以“党群共生,和谐发展”为主题,推动睦邻党建、邻里守望的协调发展模式,进一步拉近党员干部与社区群众的关系。“志胜逐梦团队”走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的两弹城教育基地,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当代青年的爱国教育的普及率、影响爱国意识的因素等。
聚焦文化育人 用大学精神凝魂聚气
今年是“川农大精神”正式命名20周年,学校组织部官方微信开设“牢记百年校史、传承红色基因”、做“‘川农大精神’的践行者”等特色专题,鼓励师生在实践中弘扬践行川农大精神。
园艺学院茶学系全体教职工党员冒雨前往汶川县水磨镇、映秀镇,围绕“支部党建和专业发展研讨”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川农大精神”,助推学科专业发展。理学院“溯洄—织英”团队以“弘扬‘川农大精神’,做最美川农学子”为主线开展实践体悟“川农大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探索“川农大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与传承。
聚焦乡村振兴 看农业农村欣欣向荣
“你们真不错,希望能和你们保持合作,把我们的彝族银饰品牌做强做大。”让彝族银饰传承人吉尔史布赞不绝口的是由法学院3名学生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孜孜普乌”团队。队长龙同学来自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她带领团队分别走访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托、美姑、昭觉等6个县村镇,拜访当地有名望的手工艺者,了解彝族银饰的传承、创新以及发展的困境。同时,结合专业技能优势,利用“互联网+”创业项目,与当地的银饰加工厂签署合作协议,助力彝族银饰走出大凉山,带领乡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实践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专业所学,在家乡所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支农活动。
“情系三农”团队6名学生党员将目光聚焦生猪复产。团队成员每日翻山越岭,实地探访养殖户、采访村干部,开展面向全体散养户的生物安全技术培训,为村民免费发放兽药,科普畜禽养殖健康与兽药合理使用。机电学院“乐农科技”团队围绕油菜精量直播机智能播种及其质量监测系统展开设计与试验,进行了深度学习与研讨;人文学院的“织梦”团队则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状况为题,赴乡镇文化服务站展开调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暑假期间有超过300个社会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基层调研,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半数以上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聚焦社会热点 下基层感受时代脉搏
与以往暑期社会实践不同,本次社会实践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开展的。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实践方式,着力让学生从“大国抗疫”的疫情的“大考”中体会制度优势。
信息工程学院“疫起行,汇真情”团队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开展了“疫”线观察、数据可视化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增强信息技术应急处理的专业自信。学生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的“防‘疫’行团队”以疫情为课题,前往各级基层组织,深入采访村干部、社区工作者、卫生防疫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学习他们面对疫情考验挺身而出的担当。
10余支实践团队聚焦国家提倡的“五允许一坚持”地摊政策,寻步于城市大街小巷,调查繁荣背后的经济生机,探索地摊政策的实施情况。“烟火人间”团队走访十个市区,采集摊主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团队队长表示:“虽然小小地摊看似不起眼,但是却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关乎着民生发展和城市管理。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推动早日落实地摊政策,出台因地制宜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同时激发城市活力,让城市更有温度,满溢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