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农高校取得的成绩,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涉农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更加坚定了全国130万农林师生坚守乡村田野,致力科学研究,努力为祖国“三农”事业发展作贡献的信心与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这一年来,我校全体师生紧紧遵循总书记的指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提供优质“三农”服务,全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成绩,交出了一份践行回信精神的优秀答卷。
一流党建领发展
今年建党节,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教工党支部马啸工作室等10个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建设资助,农学院党委等10个学院党委获书记创新项目立项资助,吹响学校党组织建设对标争先跑在前、争创一流再出发的冲锋号。
一年来,围绕学习贯彻新思想和“9.5”回信精神,学校聚焦“立德树人守初心、强农兴农担使命”主题,抓牢支部这一重要载体,坚持从严治党总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学校主题教育成果先后获得中央督导组、省委和省委指导组的高度认可。
内部治理驰而不息。学校直面疫情影响,按照既定时间节点,修(制)订了学校章程和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科技工作、人事分配、财务审计、国资基建、民主管理、从严治党等管理制度55项,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起干事创业强大正能量。
支部建设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压紧党建主责,健全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实施书记创新项目、“双带头人”培育、党员示范引领和关爱帮扶“四大品牌计划”,推出基层党建、思政工作和表彰奖励“三个百万工程”,完善组织工作管理办法,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
干部队伍持续优化。学校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坚持事业为上,选优配强班子,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把忠诚干净担当融入干部选用全过程。突出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加强日常管理和激励约束,增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治理能力。
党风廉政常抓不怠。学校制定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召开党风廉政形势研判会,开展党风廉政责任制专项检查,推进派驻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贯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构建党风廉政风险定期研判机制,先后组织190余名处级及以上干部到锦江和雅安监狱接受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能力。
这一年,川农大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始终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确保学校发展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
科技创新勇争先
草鱼是我国养殖量最大的鱼种,因其肉质浑厚和好的口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而就是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食材,我校周小秋教授却已在它身上花费了15年时间。
15年来,为了解决我国草鱼养殖中发病率高和肉质下降的产业难点问题,周小秋率先以“器官健康”和“鱼肉品质”为饲料产品目标,研制了一系列水产专用饲料产品和配套技术。相关成果在全国16省市45家企业推广应用后,让草鱼的发病率、死亡率、用药成本、氮磷排出分别降低73%、84%、73%、16%以上,大幅度增加养殖效益,为广大水产养殖户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凭借着创造性的突破与良好的社会效益,周小秋教授在今年初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还在今年5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填补了我校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学校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拿出更多科技成果”的嘱托,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专家组在我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中的指导意见,以滚石上山、闯关夺隘的精神与行动,继续大踏步推进“双一流”建设。
除前文提到的两项大奖,学校一年来还接连取得2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正在公示),19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科学探索奖”,1项新技术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突出成果;2019年年度年度科研总经费达3.35亿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新突破,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2个省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评估。
在强劲科研实力的支撑下,学校学科发展也取得喜人进展:新增“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个ESI前1%学科,ESI前1%学科数达4个、居在川高校第3;5个学科入选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农学进入世界前50强;
事在人为,为者常成。这一年,川农大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持续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着最前沿、最实用的科技成果。
服务“三农”显忠诚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再先进的技术,再高端的论文,如果不能助力确保祖国大地粮食安全,不能为仍身处贫困的老乡们带去希望,那便只是虚无缥缈的镜中花、水中月。
正是明白这个道理,川农的专家们矢志不渝地弘扬“兴中华之农事”的传统,不论刮风下雨,不管烈日炎炎,不惧疫情肆虐,都始终站在湖边、田坎与圈旁,把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服务送到亿万农民家门口,用拳拳赤子之心在广袤的农村画卷上书写忠诚。
从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十年间走遍四川181个县的中药材专家田孟良,到疫情期间仍然上田下坎,翻山钻林指导老乡种植玉米的王小春教授,再到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学者为疫情下农业生产经营出谋划策的陈文宽教授,一年来,我校专家全心全意服务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的事迹多次受到《人民日报》的肯定与报道。
像他们一样的专家还有很多。园艺学院龚荣高教授为汶川县200多名村民作甜樱桃春季管理技术培育培训;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黑麦草三叶草品种改良岗位专家张新全教授开展远程技术服务,整理汇编技术资料发送给各大企业,助推种植养殖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科技处王之盛教授、动物医学院左之才教授等通过“网络诊断”,为养猪户解决犊牛拉稀的燃眉之急;学校派驻雷波等地的张韬、饶远林、胡剑锋、葛飞、何祖峰五位扶贫干部,主动站到服务春季农业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户备好优质水稻、玉米、大豆、花椒等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川农大编制脱贫或产业规划30余个,实施扶贫专项31项、帮扶项目近100项,学校班子成员13次深入一线推动扶贫,选派科技扶贫万里行专家、科技特派员300余人,近1000人次专家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培训人员超过1万人次,全覆盖服务四川45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2名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教师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获通报表扬,雷波科技服务团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
扎根乡土,情怀常在。这一年,川农大继续弘扬“兴中华之农事”的办学传统,切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力助推我国“三农”事业再上新台阶。
培育英才向未来
不论科技创新取得多少成果,不管服务农村获得多少肯定,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反哺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上来,都是要聚力到一流本科建设上去,都是要回归到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项根本任务当中。
一年来,学校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紧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浪潮,将2020年定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年,抓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紧盯一流专业数、一流课程数、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学生就业率、学生升学率、出国留学率几个关键指标,力求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成效新突破。
近年来,学校早谋划、早启动,遵循专业建设发展规律,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按照“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思路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一年来,学校更是专门出台《专业建设支持计划》,依据教育教学成果划分层次给予资助,实现专业、课程、教材等各个专项资助全覆盖,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再次提速。目前,学校已有19个专业进入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学校积极将强农兴农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培育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校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堂,为新生讲述大国“三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学院纷纷从身边的老师说起,讲述学校教师奉献“三农”的感人故事;邀请海归教师走上各类晚会舞台,分享他们回归祖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点滴经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子了解农业、爱上农业、奉献农业的成长天地。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带动了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持续走高。川内,2020年我校理科调档线578分,超省控线49分;文科调档线572分,超省控线32分,为在川省属院校录取最高分;川外,2020年29个省市调档线超过2019年,生源质量持续走高。学校就业工作获得充分肯定,尤其是今年在面临疫情、经济下行等众多重挑战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形势逆风飞扬,就业率超过80%。在2020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我校作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唯一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
传递火炬,聚焦未来。这一年,川农大仍旧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打造不负国家期待、不负学生信任的一流教育而不懈努力着。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论日月如何交替,不论四季怎样转换,川农大都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9.5回信”中的嘱托,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更加敬业的态度、更加无私的情怀、更加实在的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