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工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建+”模式,将支部建设与实践育人、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在行走的课堂中筑牢战斗堡垒,为党建工作注入鲜活动力。
立足红色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支部组织教师党员赴广元苍溪县红军渡纪念园、甘肃陇南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和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等革命遗迹遗址开展实地研学,在斑驳的战斗工事旁追溯革命岁月,在泛黄的史料文献中感悟初心使命。老师们通过拍摄现场视频、采集口述史料,将鲜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案例,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实践观点”“人民立场”等理论具象化。参与考察的党员教师表示,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的故事,为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

聚焦乡村振兴,让理论实践“联”起来。支部将乡村振兴现状作为考察重点,走访了苍溪县梨文化博览园、剑门关土鸡养殖基地和甘肃宕昌县新坪村,考察特色种植基地、乡村文旅项目,调研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教师们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发展规律”等理论,与村干部、农户座谈交流,形成多篇调研报告。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教学”的模式,让课程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
强化支部建设,让堡垒作用“显”出来。通过把组织生活开到革命遗址遗迹现场、将主题党日融入乡村振兴一线,支部凝聚力显著增强。在革命遗迹遗址前,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在历史场景中深化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理解。在乡村振兴一线,支部党员带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与村民促膝长谈,摸清产业发展瓶颈、民生需求痛点;结合专业所长,为特色种植养殖出谋划策,帮乡村文旅项目提炼红色内涵。

这种“走出校园、沉入一线”的组织生活模式,让理论学习跳出书本、党建活动走出会议室,打破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困境。党员们在共同破解理论与实践难题的过程中,强化了“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支部也从单纯的“学习组织”转变为推动教学改革、服务社会发展的“战斗单元”,堡垒作用在知行合一中愈发凸显。这种党建模式,既丰富了党建形式,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支部书记张强表示,将持续深化“党建+”模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沃土中生根发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