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工作法】“平台+双党课”工作法--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教工党支部

                                2021年11月23日 21:03 作者:         审稿:zzb2020       来源: 点击数: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教工党支部由16名园艺专业教师和博士生党员组成,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作为农业高校的党支部,广大的乡村是党建工作的另一个舞台,广袤的大地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果树、蔬菜等园艺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优势,聚焦乡村振兴的“三农”中心任务。聚焦乡村振兴中科技和人才缺乏、技术推广难、村民增产不增收等产业发展痛点,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和实践了“平台+双党课”的农业高校支部工作法,以党建创新带动“科技助农”服务模式的创新,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乡村农民增收致富,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川农人的力量。

一、基本内涵

“平台+双党课”支部工作法以聚焦服务“三农”初心,担强农兴农使命,将高校科技和人才的优势与地方政府的资源及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相融合,搭建“校地党建联盟平台”,建立“高校+政府部门+乡村”三方联动的党建联盟示范基地。在高校和乡村开展理论党课的同时,结合乡村的实际,利用“大双培”思维,将党课融入到科技培训和指导中,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形成“实践党课”,构成理论与实践党课相结合的“双党课”,创建出“平台+双党课”的农业高校支部工作法。该工作法将高校党建延伸到乡村,实现智志双扶,提升了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实现业务与党建深度融合,成功入选首届四川省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

二、主要做法

1. 搭建校地党支部联盟平台,拓宽高校党建工作领域

支部与汉源民安村、汶川俄布村等7个政府部门和乡村党支部签订支部联盟共建协议,建立和挂牌了乡村产业党建联盟示范基地,搭建校地支部联盟平台,将高校党建工作延伸到乡村。同时,针对村民接受消化科技能力较差和专家教授指导时间有限的问题,利用校地支部联盟平台,成立以乡村党员和干部为主的技术服务队,创立“党员专家教授+技术服务队+村民”的科技梯度推广模式。专家教授负责将科技传给技术服务队员,服务队员再将技术传给村民,有效解决乡村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建设“双党课”,丰富和发展支部党建工作

理论党课与“实践党课”相结合的“双党课”,丰富和创新了“三会一课”形式。党员教师要讲好“实践党课”需要消化和应用理论党课知识,激发了党员加强党性知识学习与业务相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践党课的成效赋予了高校党员科技人员更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以价值观提升支部的党建发展动力和凝聚力。村民不仅学到农业科技,还了解国家“三农”政策、“一号文件”精神和产业发展动态等。通过建设“双党课”,党建联盟基地支部成员和农业技术骨干也通过“校地党建联建平台”进入高校听党课和形势政策报告,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基层党建工作能力。在共建和服务地方过程中,实现了高校和乡村的“大双培”,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乡村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

3.“高校+政府部门+乡村”三方联动,优化服务乡村质效

利用搭建的校地支部联盟平台,将高校的科技、地方政府的资源和乡村的实际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形成了“高校+政府部门+乡村”三方联动乡村振兴服务模式,建立和挂牌“高校+地方政府+乡村”三方党支部联动的“党建+脱贫(乡村振兴)”党建联盟示范基地。帮助联建基地成立的“山里红”合作社和“红之源”家庭农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创建了“汉源甜樱桃”等区域公共品牌,党建示范基地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带动10余个贫困村脱贫,实现了汶川俄布村从贫困村向小康村的转变。园艺系教工党支部师生用行动践行了“川农大精神”,得到了社会充分肯定,多次接受中央和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检查指导并得到高度赞扬。支部的科技助农团队于2020年荣获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支部成员被四川省委表彰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三、工作启示

“平台+双党课”支部工作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校地党支部联盟平台”有效汇聚了高校的科技、地方政府的资源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双党课”丰富了高校的“三会一课”内容和形式,并将高校党建工作延伸到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利用“大双培”思维,实现校地联盟支部党员能力提升,显著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运用“平台+双党课”支部工作法,使党建与业务有机结合,拓展和提升了农业高校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成效。该工作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支部党建正向质效更高、党员获得感更强、促进业务工作提升更显著上迈进。